记者 齐小乎
本报讯 针对近来一些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落地少🌧、落地慢”的说法,财政部金融司巡视员刘健回应称,PPP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政府投入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实现了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所以“对PPP项目的落地问题👈🏽,应换一个角度🧑🏿🏭📫,不是看数量,更要看质量”。
在出席日前举行的“JIC投资沙龙——PPP领域投资与发展”会议时👴,刘健表示👷🏿♂️,以往由政府投资实施的项目基本上做到100%落地,但PPP模式有所不同⛔,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政府拿出项目既要看是否有人投资🚂,还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有了外部约束,有了投资者约束,才能保障决策的质量更高。“目前🪙,全国各省推出的PPP项目约1800多个👨🏿🌾🫃🏿,总投资3.4万亿元。而PPP项目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可融资性问题🦹🏽♂️,因此,要提高PPP项目的落地率✍️,关键是对公共服务需求和未来变化进行客观分析👨👩👧。”刘健说。
针对PPP的理想社会投资者问题👨🏿💼,刘健称:“希望更多的投资是来自保险公司等机构的长期资金。由于PPP投资的资产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稳定收益、抗通胀🧨、抗经济下滑的特性✊🏼,而上述机构投资者也需要长期、稳定⚁、适度的回报。”
财政部PPP办公室副主任焦小平在会上表示👩🚒,PPP模式正在成为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仅基础设施建设预计需要投资45万亿元🤼♂️🪯,加上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需求,至少需要65万亿元,“政府不可能承担,只能靠市场⛎。”
目前,我国正有计划地分批推出PPP示范项目。焦小平透露,PPP第二批示范项目范围将更广,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供热、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水利🈶、养老🧑🏻🦱、医疗👩🌾🤛🏼、水行业综合及杂项🫃、垃圾处理等📩。“PPP模式是好苗不愁长💆🏿♀️,但是要规范,要有耐心🏎。”他说🙇🏽♂️。